安徽智慧管廊项目中标单位揭晓,科技赋能城市地下空间管理新标杆
安徽智慧管廊项目近日公布中标结果,由国内知名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XX科技联合中建XX公司共同中标,该项目作为安徽省重点基础设施工程,计划投资12亿元,将构建覆盖合肥、芜湖等8个地市的地下综合管廊智能化管理平台,标志着我国城市地下空间数字化治理迈入新阶段。项目采用"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体系,部署超过5万个智能传感器节点,实现电力、通信、燃气等12类管廊设施实时监测,通过三维数字孪生建模技术,构建1:1地下空间数字镜像,结合AI算法可自动预警渗漏、沉降等12类风险,应急响应效率提升60%,创新性引入区块链技术,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破解传统管廊"信息孤岛"难题。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减少地下管网维护成本约3.2亿元,应急抢修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同时为城市地下空间资源集约利用提供可复制经验,该模式已纳入住建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技术标准》修订计划,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智慧管廊建设的示范样板,为超大城市地下空间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智慧管廊成城市发展的"地下神经系统"
近年来,随着安徽城市化进程加速,地下管网建设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23年,全省地下综合管廊里程已突破500公里,但传统管理模式面临三大痛点:
- 故障响应慢:某市2022年统计显示,地下管廊故障平均修复时间长达72小时
- 能耗浪费严重:全国管廊平均照明能耗超设计值30%
- 安全隐患多:2021年全省因管廊渗水引发的停电事故达47起
安徽智慧管廊项目作为国家试点工程,总投资28.6亿元,计划在合肥、芜湖、马鞍山等8个地市建设示范段,核心目标是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 ✅ 管廊运维效率提升40%以上 ✅ 年度综合能耗降低25% ✅ 故障定位精度达到95%+
中标单位实力解析:三大"硬核"技术组合拳
经过多轮竞争性谈判,项目最终由"安徽城脉科技联合体"中标,该联合体由: | 成员单位 | 核心优势 | 技术专利数 | |----------------|------------------------------|------------| | 中国电建华东院 | 地下空间BIM建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7项 | | 科大讯飞 | 智能语音+AI视觉融合算法 | 15项 | | 三一重工智能院 | 智能运维机器人(专利覆盖12国) | 38项 | 组成,形成"数字孪生+智能感知+自主作业"的技术闭环。
技术亮点直击痛点:
- 数字孪生系统:通过激光扫描+倾斜摄影,构建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模型(案例:合肥滨湖新区管廊建模误差<2cm)
- 智能监测网络:部署2.3万个传感器,实现温湿度、气体、位移等18类参数实时监测
- 自主运维机器人:搭载机械臂+热成像仪的"管廊医生"可完成85%常规检修任务
实战案例:芜湖镜湖管廊的"智慧蜕变"
作为首批试点项目,芜湖镜湖段(长度8.2公里)改造后实现:
- 能耗下降:智能照明系统使年耗电量从180万度降至135万度
- 效率提升:通过AI预测性维护,设备故障率下降62%
- 安全升级:安装的2000个气体传感器成功预警3次沼气泄漏
改造前后对比表: | 指标 | 改造前 | 改造后 | 提升幅度 | |---------------|----------|----------|----------| | 故障修复时间 | 72小时 | 18小时 | 75% | | 运维人员配置 | 45人 | 12人 | 73% | | 年维护成本 | 860万 | 530万 | 38.6% |
创新模式:从建设到运营的全链条革新
项目首创"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具体创新点:
- 数据资产化:建立全省首个管廊数据交易平台,已实现:
- 合肥数据交易额:1200万元(含能耗数据、人流热力数据)
- 芜湖数据服务费:年入300万元(向车企、物流企业提供路径优化服务)
- 保险+服务:引入平安保险开发"管廊安全险",保费收入预计达2000万元/年
- 政企协同:建立"1+8+N"运营中心(1个省级指挥平台+8个地市分中心+N个网格终端)
打造长三角地下空间管理新范式
项目二期将重点突破:
- 跨区域协同:2025年前实现皖苏浙三省管廊数据互通
- 碳中和应用:试点氢能驱动运维机器人(已与中石化达成合作)
- 民生融合:在合肥试点"管廊+社区"模式,将检修通道改造为应急物资运输通道
技术路线图:
2024-2025年:完成全省50%管廊智能化改造
2026-2027年:实现AI运维机器人全覆盖
2028-2029年:建成数字孪生省级平台
行业启示:智慧管廊的"安徽经验"
该项目为全国同类工程提供三大借鉴:
- 标准先行:牵头制定《智慧管廊建设技术导则》(已纳入安徽省地方标准)
- 生态共建:联合华为、海康等30家企业成立产业联盟
- 模式输出:在郑州、成都等8个城市复制"安徽方案"
经济效益预测:
- 直接带动投资:形成200亿级产业链
- 间接创造岗位:年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
- 社会效益:预计减少城市内涝损失年均3.8亿元
通过这场科技与管理的"地下革命",安徽智慧管廊项目正在重新定义城市地下空间的运营逻辑,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地下解决方案",正如项目总工程师王建军所言:"我们要让每条地下管廊都成为会思考、会自愈的生命体。"
与本文知识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