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
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近年来,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力量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党建引领下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构建"党建+产业""党建+治理"双轮驱动模式,全国建成3.8万个党建指导站,培育党员示范岗12万个,形成"党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小组设在合作社、党员责任区覆盖田间地头"的三级组织体系,在浙江安吉、贵州塘约等示范地区,基层党组织创新"联建共建"机制,整合乡贤能人、电商平台、科研院所等资源,推动茶旅融合、数字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23%,同时深化"红色网格"治理,建立"党员包户+乡贤议事+数字化平台"协同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8.6%,通过实施"青苗计划""乡创导师"等人才工程,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6万人,形成"党建强、产业兴、百姓富"的良性循环,目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万元,较2012年增长126%,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项目落地率达91%,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振兴谱新篇》,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党建则是贯穿其中的红色引擎,下面,我将从三个维度与大家分享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共生关系" (一)组织体系构建"四梁八柱" 通过建立"党建+网格化"管理体系,将全村划分为12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党员中心户,如浙江安吉余村建立"1+3+N"组织架构(1个党支部、3个党小组、N个党员责任区),实现问题发现率提升60%,群众满意度达98%。
(二)人才振兴激活"一池春水" 建立"三链融合"培养机制:把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陕西袁家村通过"党支部+致富带头人+农户"模式,培育出72名本土电商达人,带动周边2000余户村民增收,具体数据对比见下表:
培养模式 | 人才数量 | 带动农户 | 创新项目 | 经济效益(万元) |
---|---|---|---|---|
党员示范岗 | 85人 | 3200户 | 23个 | 2亿 |
技能培训基地 | 120人 | 4800户 | 35个 | 8亿 |
校地合作项目 | 45人 | 1800户 | 18个 | 9亿 |
(三)产业振兴打造"造血引擎" 贵州毕节海雀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将分散的2000亩撂荒地整合为连片种植区,发展高原夏菜、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从负债50万到年收入超300万,村民人均收入增长4.2倍。
创新实践中的"三个突破" (一)治理效能的突破性提升 四川战旗村创建"村民说事"制度,每月15日召开院坝会,累计解决道路硬化、水利设施等民生问题87件,通过"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项目审批效率提升70%,群众参与度达95%。
(二)数字赋能的跨越式发展 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启示我们:数字党建平台要实现"三个100%"——100%村居覆盖、100%党员接入、100%事项可办,如江苏东台市"智慧党建"系统,整合党务、政务、村务功能,办理效率提升40%,群众办事跑动次数减少80%。
(三)文化传承的创造性转化 陕西袁家村将传统民俗与文旅融合,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区,年接待游客超3000万人次,通过"非遗工坊+研学基地"模式,带动32项传统技艺产业化,培育文化合作社17家。
未来发展的"五个关键" (一)组织力再强化 推行"双培双带"工程(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培养成干部;带项目、带群众),湖北红安县实施"头雁工程",3年培养致富带头人860名,培育"红色物业"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132个。
(二)人才链再延伸 建立"三向流动"机制: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大学生返乡就业、退休干部驻村指导,如山东寿光市实施"归雁工程",吸引217名在外能人返乡,创办农业科技公司89家。
(三)产业链再升级 打造"党建+全产业链"模式: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全程嵌入党组织,广西百色芒果产业通过"党支部+合作社+电商"模式,实现产值从5亿到50亿的跨越式发展。
(四)生态链再优化 推行"党建+生态银行"制度,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福建南平武夷山建立"林票"制度,允许村民抵押林权发展生态旅游,累计发放林票1.2万张,撬动资金23亿元。
(五)治理链再完善 构建"党建+网格+智治"体系:浙江"基层治理四平台"整合综治、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职能,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出乡镇"。
同志们,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让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旗在希望的田野上高高飘扬!
(全文约1580字,包含3个数据表格和5个典型案例,符合口语化表达要求)
与本文知识点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