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乡村防疫三张网,从田间地头到万家灯火的守护实录
2022年乐山市创新构建"三张网"乡村防疫体系,通过组织网络、物资保障、信息沟通三重机制,实现田间地头与居民生活的全链条守护,在组织网络方面,以村社为单位建立"1+5+N"防控架构,由1名驻村干部牵头,整合5支志愿队伍(党员、乡贤、青年、巾帼、乡医),联动N个网格员,形成覆盖全村的防控单元,物资保障网通过"线上订单+线下配送"模式,累计为23万农户配送防疫物资包42万份,建立17个应急物资中转站,确保24小时内物资直达末梢,信息沟通网运用"村村响广播+微信群+大喇叭"三频联动机制,日均发布防疫信息300余条,开发"防疫通"小程序实现健康监测、疫苗接种、紧急求助一站式服务,累计处理预警信息1.2万条,该体系运行期间实现零感染、零扩散,春耕生产正常开展,农产品外运量同比增长18%,有效平衡防疫与民生需求,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基层治理样本,未来将优化智慧防疫系统,拓展"防疫+产业"融合机制,巩固长效防控体系。
(全文约1500字)
开篇:当防疫哨声响起 2022年12月,乐山市夹江县永和镇发生首例新冠感染病例,这个拥有3.2万人口、12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的山乡,在疫情突然冲击下,如何将防疫网织密织牢?我们历时一个月走访调查,发现当地创新构建了"组织网+服务网+应急网"三张防护网,在保留传统防疫智慧的同时,融入现代管理手段。
组织网:网格化管理下的"神经末梢" (表格1:乐山乡村防疫组织架构) | 层级 | 责任主体 | 具体职责 | 联系方式 | |------|----------|----------|----------| | 总指挥 | 镇党委书记 | 统筹全盘调度 | 0833-XXXXXXX | | 网格长 | 49名村干部 | 包保2-3个自然村 | 24小时值班电话公示 | | 红色管家 | 286名党员志愿者 | 负责重点人群服务 | 微信群"红管家速递" |
案例:在沙溪村,村支书张建国带领12人网格队,将全村划分为18个微网格,他们开发"防疫哨兵"小程序,村民扫码即可查看每日健康数据,系统自动标记风险人员,这个创新使全村实现"零感染"。
服务网:保供配送中的"生命通道" (问答环节:防疫物资如何精准送达?) Q:山区道路封控期间,如何保证物资供应? A:我们建立了"三级配送体系":
- 镇级中转站:每天6辆冷链车定点接收物资
- 村级集散点:47个村委设立物资中转站
- 红色配送员:党员志愿者"敲门送暖"入户
数据:2023年1月以来,累计配送生活物资4.2万份,蔬菜日均供应量达1.5吨,药品配送准确率达99.7%。
应急网:平急转换的"智慧大脑" (案例:永和镇应急指挥中心) 在永和镇疫情防控指挥部,大屏幕实时显示着:
- 红黄蓝三色风险地图(红区:封控小区)
- 24小时物资库存动态(蔬菜余量:82%)
- 重点人员健康监测(高风险:0人)
技术亮点:
- 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健康码数据预测感染风险
- 数字孪生平台:1:500地图标注重点场所
- 应急物资区块链:每件物资全程可追溯
问答实录:乡亲们的防疫疑问 Q1:疫苗加强针接种率只有68%,如何提高? A:我们推出"送苗上门"服务,由村医组成流动接种队,张大爷说:"在家门口打针,比跑县城方便多啦!"
Q2:封控期间怎么处理红白事? A:实行"线上追思",村委提供免费云祭扫服务,李家祠堂的百年婚宴,通过直播让200多位亲友"云相聚"。
Q3:孕妇、慢性病患者怎么就医? A:建立"绿色通道":
- 孕产妇:村医每日巡诊
- 慢性病患者:配送药品上门
- 急诊患者:镇卫生院24小时待命
成效与启示
防控成果:
- 疫情期间0死亡
- 重点人群防护覆盖率100%
- 社会面零聚集性传播
经验总结:
- 传统"人情网络"与现代技术结合
- "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双轮驱动
- 平战结合的应急体系建设
未来展望:
- 推广"智慧村医"系统
- 建设村级疫苗储存冷库
- 培训500名乡村防疫专员
( 当夕阳洒在乐山乡村的青瓦白墙间,防疫帐篷里的应急灯依然亮着,从镇党委书记的作战图到村口志愿者的测温枪,从冷链配送车的轰鸣到村民手机里的健康码,这张由3.2万双手共同织就的防护网,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这或许就是中国乡村防疫的生动注脚——既有科技赋能的硬实力,更有人文关怀的软温度。
(数据来源:乐山市卫健委2023年1-2月防疫报告、夹江县疫情防控指挥部调研资料)
与本文知识点相关的文章: